如何提高苗圃土壤肥力
发布者:SHMMW 发布日期:2004-07-07 点击次数:903529
土壤是育苗生产的物质基础,是苗木所需水分和养分的来源,而土壤肥力则是苗圃功能持续发挥作用最关键的因素。在育苗生产中,随着育苗年限的增加,苗圃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。特别是近些年由于国有苗圃经济危困,群众育苗受短期行为影响及缺乏科学指导,致使苗圃土壤肥力逐年衰退,育苗质量和产量不断下降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。根据多年育苗生产和苗圃土壤管理的实践,我们总结出如下保持苗圃土壤肥力的措施。
一、合理耕作
耕作措施是育苗的重要环节,合理耕作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。合理耕化可增大土壤孔隙度,增强土壤通气性,有利于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。土壤中空气增多,还易于提高地温,减少昼夜温差,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力,加快有机物质分解。合理耕作还能改良土壤结构,加强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保墒能力,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灭杂草和病虫害。
耕作包括整地和中耕。整地的目的在于改良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肥力,保持水分,消灭杂草和病虫害,以利于苗木生长。苗圃整地最好在秋季进行秋耕秋耙,也可秋季起苗后随即耕耙。如必须春季整地,宜在土壤化冻够一定深度时方可耕地,以利保墒,整地深度在20厘米左右,如育大苗可适当深些。为了使土壤结构良好,整地时土壤湿度至关重要,当土壤凝聚性、可塑性、黏着性小时,整地效果好,当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50%—60%时耕地阻力最小、效率最高、质量最好。如土壤坚硬或耙后多土块且打不碎,可浇一次水,待表层土干燥而底层土潮润时再耕;如土壤过湿耕地后易成土坯易破坏土壤的物理性质,因此土壤过湿时不宜整地。苗圃地耕后要耙透搂细,不应有大的土块,要消除草根、石块。
中耕要选择最佳耕作时间,土壤湿度过大时,中耕会破坏土壤结构,耕作后的土壤的空隙度、渗透度和通气状况都明显恶化,对苗木生长构成不良影响,一般作为土壤含水量超过凋萎含水量,并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%时,最适合耕作,重壤土不超过37%,轻壤土不超过30%,沙壤土不超过22%,土壤过湿严禁耕作。
二、休闲轮作
休闲是恢复苗圃地力的一种有效方法,苗圃地经过一定年限培育苗木后,土壤肥力会减退,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每出圃一茬苗木,圃地休闲一年或轮作,休闲时将土地闲置,待雨季将地上的杂草翻压在水中,任其腐烂以作肥料。翻压时间过早,翻耙后还会生长杂草,时间过晚,杂草种子成熟,易造成第二年苗圃荒芜。
轮作是在苗木出圃后,种植一年农作物或培育与前茬苗木不同种类苗木,农作物一般以种植黄豆、绿豆等豆料作物为好。秋季作物收获后,结合施基肥进行耕耙,整平耙细,第二年春季再进行育苗生产。苗木换茬一般有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交替、深根树种与浅根树种交替、培育小苗与培育大苗交替等几种形式。
三、施有机肥
在育苗过程中用地、养地和护地的最有效手段是增加土壤有机肥料。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,对提高地温,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,调节土壤的供肥、供水能力均起着重要作用。土壤施入一定量有机肥后,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,还可以通过分解和生化作用,形成腐殖质、果胶和多糖等有机胶体结构,这些胶凝物和土壤复合形成大小不等、形状不同的团聚体和团粒结构。
施有机肥的方法主要有基肥、追肥、种植绿肥三种。
基肥包括草炭、厩肥、堆肥等,基肥必须腐熟,应在整地前将肥料撒均匀,然后结合整地翻耙到土壤中,育苗前应施足基肥,根据苗圃土壤情况和培育苗木的类别不同,确定施肥量,一般为每公顷66.6千克-133.3千克。
追施有机肥主要以腐熟的粪肥和尿为主,追肥应分散施用,可采用条状挖沟施肥,也可与中耕结合进行;育大苗可采用在苗根周围挖穴或圆形、辐射状挖沟施用,追施有机肥后应及时浇水。
种植绿肥可与苗圃地休闲或轮作结合进行,以苜蓿、大豆、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为最好,播种密度要大,在雨季植株鲜嫩、种子未成熟时,将其翻入土中,任其腐烂以作肥料。
--来源:【上海苗木网】